鹿筋的功效与作用
鹿筋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筋,药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,始见于《唐本草》。 干燥的鹿筋为长条状,金黄或棕黄色,有光泽且透明,长 45-65 厘米左右,直径 1.5-2.5 厘米,上端带肉质,下部有半圆形黑色蹄甲 2 个,亦有带 4 个小块蹄骨者;蹄甲处略带皮,有棕色或淡棕色短毛,质坚韧,气微腥,以身干、条长、粗大、金黄色有光泽者为佳,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鹿筋的功效与作用吧!
鹿筋的功效
【性味】味甘、咸,性温。
【归经】肝、肾经。
【功效】补肝肾、壮筋骨、治劳损、续绝伤。
1、《四川中药志》:“治妇女白带,血崩不止,肾虚滑精;涂一切疮。”
2、《本草新编》:“大壮筋骨,食之令人不畏寒冷。”
3、《本经逢原》:“大壮筋骨,养血通络,治劳损,续绝伤。”
4、《四川中药志》:“治妇女白带,血崩不止,肾虚滑精;涂一切疮。”
鹿筋的作用
1、治劳损续绝:鹿筋 500 克,切段,洗净,加水适量,煎至浓稠,去渣,待冷后,兑入黄酒 500 毫升,放瓷罐中贮存,每天早晚各服 1 匙,开水冲服,如身体虚弱,加巴戟肉、牛膝、熟地黄各 30 克同煎。
2、治风寒湿痹、手足麻木:鹿筋 300 克,猪蹄 2 只,桂皮、茴香各 6 克,将鹿筋洗净,切段,猪蹄去毛,洗净,同入锅,加水、黄酒、桂皮、茴香、葱、生姜,共炖至猪蹄熟烂,除去桂皮、茴香,装碗即成,佐餐食用。
3、治先天不足、后天亏损:鹿筋 30 克,鹿骨 200 克,杜仲、枸杞各 12 克,将鹿筋洗净切段,鹿骨打碎,与上 3 味同入锅,加水适量,煎沸后撇去浮沫,再煮至鹿筋熟烂,加精盐、葱、生姜、胡椒粉调味即成,饮汤食肉。
4、治腰痛、肾虚阳萎、遗精、带下:鹿筋 200 克,鹿骨 200 克,菟丝子 100 克,肉苁蓉 60 克,将鹿筋、鹿骨砸碎,与菟丝子、肉苁蓉同入锅,加水适量,煎煮 4~6 小时,至鹿筋熟烂,收取药液及鹿筋、鹿骨另放,再将菟丝子、肉苁蓉烘干研成细末,每次取 10 克,用前药液冲服,每日早晚各服 1 次。
5、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筋骨疲劳:鹿筋 300 克,猪蹄 2 只,鸡血藤、黄精各 60 克,将鹿筋洗净切段,猪蹄去毛,洗净,同入锅,加水、黄酒、葱、生姜、胡椒,共炖至猪蹄熟烂,除去葱、生姜,装碗即成,佐餐食用。
鹿筋的药用选方
1、治劳损续绝:鹿筋 500 克,切段,洗净,加水适量,煎至浓稠,去渣,待冷后,兑入黄酒 500 毫升,放瓷罐中贮存,每天早晚各服 1 匙,开水冲服,如身体虚弱,加巴戟肉、牛膝、熟地黄各 30 克同煎。
2、治风寒湿痹、手足麻木:鹿筋 300 克,猪蹄 2 只,桂皮、茴香各 6 克,将鹿筋洗净,切段,猪蹄去毛,洗净,同入锅,加水、黄酒、桂皮、茴香、葱、生姜,共炖至猪蹄熟烂,除去桂皮、茴香,装碗即成,佐餐食用。
3、治先天不足、后天亏损:鹿筋 30 克,鹿骨 200 克,杜仲、枸杞各 12 克,将鹿筋洗净切段,鹿骨打碎,与上 3 味同入锅,加水适量,煎沸后撇去浮沫,再煮至鹿筋熟烂,加精盐、葱、生姜、胡椒粉调味即成,饮汤食肉。
4、治腰痛、肾虚阳萎、遗精、带下:鹿筋 200 克,鹿骨 200 克,菟丝子 100 克,肉苁蓉 60 克,将鹿筋、鹿骨砸碎,与菟丝子、肉苁蓉同入锅,加水适量,煎煮 4~6 小时,至鹿筋熟烂,收取药液及鹿筋、鹿骨另放,再将菟丝子、肉苁蓉烘干研成细末,每次取 10 克,用前药液冲服,每日早晚各服 1 次。
5、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筋骨疲劳:鹿筋 300 克,猪蹄 2 只,鸡血藤、黄精各 60 克,将鹿筋洗净切段,猪蹄去毛,洗净,同入锅,加水、黄酒、葱、生姜、胡椒,共炖至猪蹄熟烂,除去葱、生姜,装碗即成,佐餐食用。
鹿筋的食用禁忌
1、鹿筋虽好,但却不适合所有人,那些患有高血压、心脏病以及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人群都不能吃鹿筋,不然会让病情加重,对身体健康不利,另外鹿筋还禁止过量食用,不然会引发消化不良。
2、鹿筋是一种带有腥味的中药材,平时食用时可以加入适量的黄酒,能起到去腥增鲜的重要作用。
3、鹿筋还禁止和甘草以及米醋等食材一起食用,它们是相克的存在,如果一起食用会让鹿筋的药用功效明显下降,起不到应有的作用。
鹿筋的副作用
一般情况下,服用鹿筋是不会有副作用的,但如果服用不当或者过量服用,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,如口干、口渴、便秘、腹胀等,在服用鹿筋时,应该注意剂量,不要过量服用,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儿童、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鹿筋。
鹿筋是一种营养丰富、滋补作用明显的中药材,但在服用时也需要注意一些禁忌和副作用,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,应该选择正规的渠道购买鹿筋,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,以确保安全有效。
文章标题:鹿筋的功效与作用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jk566.com/zybj/gxzy/15384.html
更新时间:2024年10月09日
本站内容均来自于用户分享,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。网站提供的信息、资讯、建议、意见等均不代表本站立场,仅供用户参考。
用户应自行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,并自负风险。本站不承担任何因用户使用本站提供的信息而导致的损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