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效作用导读:
白芨,一种常见的中药材,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,它以其独特的功效与作用而备受关注,本文将深入探讨白芨的功效与作用,以及它在中医药中的主治应用。
白芨的概述
白芨,学名 Bletilla striata,属于兰科白芨属植物,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贵州等地,白芨的根茎呈不规则扁球形,肉质肥厚,富黏性,其叶子呈长椭圆形,先端渐尖,基部渐狭成柄,花茎从叶丛中抽出,总状花序具数朵花;花紫色或淡红色,花瓣倒卵形,唇瓣倒卵形,白色具紫脉,蒴果长圆形,花期 4-5 月,果期 7-9 月。
白芨的功效与作用
1、收敛止血:白芨含有丰富的黏液质,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,它可用于治疗咯血、吐血、外伤出血等症状。
2、消肿生肌:白芨具有消肿生肌的功效,可促进伤口愈合,它可用于治疗疮疡肿毒、手足皲裂、肛裂等症状。
3、美容养颜:白芨中含有丰富的淀粉、葡萄糖、挥发油及粘液质等成分,具有美白祛斑、收敛止血、消肿生肌的功效,自古以来就是美容良药,被誉为“美白仙子”,外用涂擦,可消除脸上痤疮留下的痕迹,滋润、美白肌肤,起到美容的效果。
4、抗菌作用:研究表明,白芨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,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,它可用于治疗口腔炎、皮肤炎等疾病。
5、抗溃疡作用:白芨具有抗溃疡作用,可促进胃黏膜修复,它可用于治疗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。
6、保护肝脏:白芨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,可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,它可用于治疗肝炎等疾病。
7、其他作用:白芨还具有抗血栓、抗纤维化、抗肿瘤等作用。
白芨的主治应用
1、治疗咯血、吐血:白芨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,可用于治疗咯血、吐血等症状,可将白芨研末,每次服用 3-6 克,用温水送服。
2、治疗外伤出血:白芨具有止血作用,可用于治疗外伤出血等症状,可将白芨研末,撒敷在伤口上,用纱布包扎。
3、治疗疮疡肿毒:白芨具有消肿生肌的作用,可用于治疗疮疡肿毒、手足皲裂、肛裂等症状,可将白芨研末,用蜂蜜调敷在患处。
4、治疗皮肤皲裂:白芨具有滋润肌肤的作用,可用于治疗皮肤皲裂等症状,可将白芨研末,用猪油调敷在患处。
5、治疗口腔炎、皮肤炎:白芨具有抗菌作用,可用于治疗口腔炎、皮肤炎等疾病,可将白芨研末,用蒸馏水调成糊状,涂擦在患处。
6、治疗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:白芨具有抗溃疡作用,可用于治疗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,可将白芨研末,每次服用 3-6 克,用温水送服。
7、治疗肝炎:白芨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,可用于治疗肝炎等疾病,可将白芨研末,每次服用 3-6 克,用温水送服。
8、其他应用:白芨还可用于治疗肺结核、百日咳、慢性支气管炎、宫颈糜烂、肛裂等疾病。
白芨的使用注意事项
1、白芨性苦、甘、涩,寒,故外感咯血,肺痈初起及肺胃有实热者忌服。
2、白芨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,如川乌、草乌、附子等,以免引起中毒。
3、白芨的用量应根据病情和体质而定,一般每次 3-10 克,每日 2-3 次。
4、白芨的服用方法有多种,可煎汤服用,也可研末冲服,还可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。
5、白芨的品质以块茎肥大、色白明亮、质地坚实、无须根者为佳。
白芨的食疗方推荐
1、白芨粥:白芨 10 克,大米 100 克,将白芨洗净,放入锅中,加适量清水,煎煮取汁,去渣,加入淘洗干净的大米煮成粥,每日 1 剂,此粥具有润肺止咳、止血养胃的功效,适用于肺结核咯血、支气管扩张咯血、胃溃疡出血等症。
2、白芨炖猪肺:白芨 10 克,猪肺 1 只,大枣 5 枚,将白芨洗净,切片;猪肺洗净,切块;大枣去核,将三者同放入砂锅中,加适量清水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 2 小时,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,此汤具有润肺止咳、止血化痰的功效,适用于肺结核咳嗽、咯血、百日咳等症。
3、白芨炖鸡蛋:白芨 10 克,鸡蛋 1 枚,将白芨洗净,放入锅中,加适量清水,煎煮取汁,打入鸡蛋,煮熟后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,此汤具有润肺止咳、止血安胎的功效,适用于肺结核咳嗽、咯血、习惯性流产等症。
白芨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,具有收敛止血、消肿生肌、美容养颜、抗菌、抗溃疡、保护肝脏等多种功效与作用,它在中医药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咯血、吐血、外伤出血、疮疡肿毒、手足皲裂、肛裂、口腔炎、皮肤炎、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、肝炎等疾病,在使用白芨时,需要注意其禁忌和副作用,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剂量使用,白芨也可以作为一种食材,通过食疗的方式发挥其药用价值。
文章标题:探秘白芨,了解白芨的功效与作用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jk566.com/zybj/gxzy/15265.html
更新时间:2024年10月01日
本站内容均来自于用户分享,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。网站提供的信息、资讯、建议、意见等均不代表本站立场,仅供用户参考。
用户应自行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,并自负风险。本站不承担任何因用户使用本站提供的信息而导致的损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