尿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,其发病率近年来有所上升。尿结石的形成与饮食、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,其症状轻重不一,其中以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之一,常常令病人痛苦难忍,甚至欲仙欲死。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尿结石有哪些症状,为什么会痛得让人欲仙欲死,以期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和处理病情。
一、尿结石的症状
1. 尿频、尿急
一般来讲,当尿结石阻塞了输尿管时,会导致尿流急停。此时,患者尿频,尿急,但尿量很少,并且有时可能伴随着尿失禁。
2. 腰痛、下腹隐痛
当尿结石从肾脏向下移动时,常常会刺激肾脏、输尿管和膀胱的神经末梢,从而引发腰痛和下腹隐痛的不适感。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尿道疼痛或尿痛等症状。
3. 恶心、呕吐
尿结石所致的疼痛不仅令患者受不了,还可能引起恶心、呕吐等不良反应,甚至出现食物、饮水咳嗽等现象。
4. 发热、寒战
部分患者在出现尿结石的过程中,会出现伴随疼痛的发热、寒战等情况。这是由于身体对疼痛刺激的一种生物反应。
5. 血尿
当尿结石通过尿路移动或磨损尿道黏膜时,会导致小血管的破裂,从而引起血尿。血尿的程度可以因患者体质和石头大小而有所不同。
二、为什么会痛得让人欲仙欲死
1. 结石刺激神经
尿结石在运动过程中,会不断挤压、磨擦尿道、输尿管黏膜和肾盂及肾盏等组织。这些刺激会导致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神经末梢的过度兴奋,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,产生强烈的疼痛感受。
2. 堵塞引发胀痛
尿结石的大小决定了其通过尿道的能力。当结石过大或位置不当时,可导致输尿管或肾盂、肾盏等部位的狭窄或阻塞。此时,压力会逐渐积聚在这些部位,引起本地水肿和胀痛感。
3. 神经-内分泌机制
尿结石的疼痛感受,与神经-内分泌机制密切相关。尤其是肾上腺素、去甲肾上腺素、腺苷等物质在尿结石疼痛中表现出了重要的调控作用,这些物质既可以加重结石疼痛,还能够引起伴随症状如恶心、呕吐、发热等。
4. 病理生理学因素
尿结石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。但是,许多临床研究表明,尿结石对尿路结构和刺激的影响是造成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5. 社会心理因素
除了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因素,社会心理因素,如情感、环境、文化和认知等,也会影响尿结石疼痛的感受程度。针对患者的情感状态和心理需求,合理的心理治疗措施是缓解疼痛的重要方法之一。
三、尿结石的危害
1. 梗阻危害
尿结石可能发生在输尿管、肾盂、膀胱等任何位置。当尿结石堵塞输尿管时,膀胱不可能排出尿液,随着时间的推移,会对泌尿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,还可能引起尿毒症或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。
2. 感染危害
长时间各个环节炎症的引发和细菌感染,尤其是在尿路或泌尿系统,如果不及时治疗,会引发急性尿路感染或感染性肾炎等疾病,其病情可能会升级为蜂窝织炎,甚至威胁生命安全。
3. 加重肾衰竭
尿结石对肾脏、肾盂和肾小管等部分组织造成损伤,如果疼痛较为严重,患者伴有并发症者,这些损伤会加重肾衰竭,使病情更加严重。因此,在处理尿结石时,除加强疼痛管理外,还需要及时治疗并发症和消除感染和堵塞隐患,以避免局面恶化。
四、如何预防尿结石
1. 饮食调理
饮食是尿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,因此,改善饮食习惯是预防尿结石的关键方法。平常应饮食清淡、膳食均衡,尽量避免食用高盐、高糖、高脂肪、饮料等含量过高的食品。
2. 增加水分摄入
多喝水能够促进尿液的排泄和稀释,减少尿中的结晶物质,是预防尿结石的有效方法之一。一般建议每天的水分摄入量应该在1500毫升以上。
3. 避免久坐不动
过度久坐不动容易造成血液循环和尿液代谢失调,促进尿结石的形成。因此,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长时间久坐,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运动量。
4. 规律生活
不规律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引发尿结石的发生。因此,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时间,这有助于降低尿结石的发生率。
五、如何治疗尿结石
1. 药物治疗
对于较小的尿结石,应通过药物治疗来促进石头的排出。比如西地那非等药物有助于放松输尿管平滑肌以及促进石头的排出。
2. 手术治疗
当尿结石位于输尿管或肾脏等位置,并且石头较大时,需要进行手术治疗。手术方式包括:经皮肾镜碎石术(PNL)、输尿管镜碎石术(URS)、体外冲击波碎石术(LSW)等,这些手术都有一定的风险,应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。
3. 中西医结合
中西医相结合对尿结石的治疗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,中医治疗可以通过“利尿消石丸”、“肝胆泌尿丸”等方剂来缓解尿结石的症状,也可以采用针灸疗法来缓解相关症状。
六、总结
尿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,其症状轻重不一,剧烈的疼痛感受是患者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。本文从尿结石的症状、疼痛机制、危害、预防和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,希望对患者及其家属有所帮助,并提醒广大人群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,以预防尿结石的发生。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jk566.com/jbzz/3055.html
更新时间:2023年04月29日
本站内容均来自于用户分享,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。网站提供的信息、资讯、建议、意见等均不代表本站立场,仅供用户参考。
用户应自行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,并自负风险。本站不承担任何因用户使用本站提供的信息而导致的损失。